黨建與企業文化
Party Building and Enterprise Culture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
/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如何建設文化強國?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如何建設文化強國?

  • 分類:學習園地
  • 作者:
  • 來源:
  • 發佈時間:2022-11-16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如何建設文化強國?

【概要描述】

  • 分類:學習園地
  • 作者:
  • 來源:
  • 發佈時間:2022-11-16
  • 訪問量:0
詳情

 

中國式現代化為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的理論和實踐發展開辟新空間

 

範周

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院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高質量發展明確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進一步凸顯了發展質量、建設質量強國的全局和長遠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是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的重要考量,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文化產業作為一種以創意性強、產業附加值和融合性高、吸納勞動力較強的綠色產業,日漸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柱性產業。不僅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新思維、新動能,更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提供文化資源和智力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文化與科技、旅遊進入到深層次融合的發展階段,日漸成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產業發展提出新時代的新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系統論述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為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的理論和實踐發展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在理論層面,文化產業理論起源於西方,當今中國文化產業的豐富實踐仍未形成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理論體系,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從實踐層面,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規模的現代化國家,教育、年齡、生活習慣等差異性較高,但人人需要文化精神滋養,需要文化產品消費,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階段必須服務於人民,通過優質的各類型文化作品和多樣化的表達手段闡釋中國文化精神、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就要求必須保證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的雙重富裕,必須通過政府、市場等多種手段保障文化資源全民共享的基本權益,同時要註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這是繼黨的十七大報告後基於文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作出的最新要求。「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一方面要總結過去文化產業項目建設的先進經驗,另一方面要在新的發展背景下以「大文化」的戰略眼光規劃建設一批具有創新引領性、典型示範性的項目集群帶動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協調發展,帶動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高質量發展,特別註重推動文化+農業、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養老等新領域的融合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對文化創新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李鳳亮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講席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基礎、理論開拓、發展方略以及發展部署。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對新時代文化創新提出更高要求,具體體現為「三個更加」。

 

一是要有更加自覺的文化自強意識。文化強國建設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目標中的重要方面。大會主題中強調「自信自強、守正創新」,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提到的「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都內在地對新時代「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明創新——文化自強」邏輯提出急迫需求。另外,報告中提到的「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同樣是文化自強的重要內核。

 

二是要有更加綜合的文化創新能力。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報告都提到文化創新能力。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報告高頻提到「人民」,從文化的全民性、文化權利和文化創造的角度來講,全民族的力量要進一步激活,只有這樣才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竭的思想動能。在黨的二十大關於文化建設的部署中,無論是對「二為」思想、「雙百」方針的堅持,還是對「雙創」原則、「三種文化」的強調,其目標都指向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雙力提升」。報告還首次提出要「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在這方面,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數字文化產業、引導新型文化消費將成為未來的重點。

 

三是要有更加科學的文化治理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今,我們面臨新的文化環境和文化生態,處於全球化的文化發展環境中。因此需要更進一步推進基於數字化的文化共享,大力發展包括創作、消費、版權保護在內的文化權利,推動基於文化自信、安全、包容的文化開放,以此來進一步釋放文化創新創造潛力與活力。

 

 

 

如何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文化

 

彭鋒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我們如何建設一種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文化?
 

過去一個世紀的文化類型大致有三種,分別為國際文化、世界文化和全球文化。國際文化追求普遍性,世界文化追求多樣性,而全球文化追求的是在普遍性當中的多樣性。第一,最早的國際化,其實就是歐洲化,是歐洲內部國家之間觀念的統一,文化的統一。以國際美學大會為例,1913年Max Dessoir組織在柏林召開的第一屆國際美學大會,官方語言是英語、德語和法語,要求所有參會者都要懂三種語言,因此國際美學大會可以說是一種沒有語言-文化差異的美學大會,是普遍的美學大會。在崇尚國際化時代的文化建設,采取的方式是取長補短,最終形成統一的、優秀的文化。第二,世界文化意味著多樣性(世界範圍內的)。以2010年在北京大學召開的第18屆世界美學大會為例,盡管英文官方名稱還是國際美學大會,但是以漢語為大會官方語言,不要求與會者懂全部官方語言。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不是統一,而是維護多元文化身份,確保文化基因,即民族的就是世界。在崇尚世界化時代的文化建設,采取的方式是維護文化身份,確保文化基因,主張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第三,全球文化追求統一平臺上的多樣性,互聯網文化成為全球文化的典型形式,其最大特點是可以發生關系、形成關聯、產生交流。

 

  那麽,我們今天要發展的文化,是國際文化、世界文化,還是全球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既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又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此二者結合後形成的文化不是全球文化,而是人類文化。人類文化一方面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力求達成共識。與全球化是統一平臺基礎之上的多樣文化不同,人類文化追求的是多樣性之上的統一性,其強調統一的意識,並非統一的平臺,因此是稱之為美學意義上的一種文化。

 

 

 
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文化建設
 

黃昌勇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的命題,對未來一段時期內的文化建設將會產生重大影響。中國式現代化,首先是建立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和世界格局新變化基礎上所作出的重要判斷。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是基於中國國情的特色現代化,在文化建設上必然呈現出新特征。從文化建設的歷程上來看,我國文化建設從晚清到近代以來經歷了一個重大的轉型,從向西方學習到文化自信自強是一個艱難的歷程。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我國的文化建設需要重新思考三個關系,一是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二是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三是東方與西方的關系。

 

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在近代以前,中國自視為世界的中心,是一種「中國中心主義」。但是,自鴉片戰爭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打開之後,中國的文化從「中國中心主義」轉變成「西方中心主義」。值得關註的是,時至今日,西方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中國的文化、學術和藝術還存在著一定影響。其中,最關鍵的是文化心態的改變,即從「自大」的文化心態到「崇洋」的心理積澱,這種積澱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日常消費之中有所體現,同時表現在中國的學術、文化體系之中。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本質上最關鍵的是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文化多樣性的問題。面向世界,必須要保持「去偽存真」的精神,解決文化心態中的盲目性,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強文化自信。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經過五四運動和反傳統思潮,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問題存在著較多的爭論。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深刻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推進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關鍵是在人文的立場上樹立現代意識。特別強調,面向當代、尤其是面向當下技術的介入構成了現代意識的一部分,更需要解決文化先進性的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需要重新認識傳統,甚至也可以提出五四時期的優良傳統,繼而達到增強文化自強的目的。

 

東方與西方的關系。我們往往在面對西方的時候,提到東方文化總是不夠自信,甚至會把它作為一個落後的代表。當前,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或者東方的某種方面的觀點,例如神秘、落後、愚昧等都是對東方的一個介入或一種定義。西方對中國的文化藝術的趣味是有選擇的,且這個選擇不是面向未來的,也不是面向當下的,而是面向過去的。面對當代中國以及在此背景下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關鍵的是要有中國氣派、東方風格、民族特色的文化樣態。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意蘊與創新表達

 

齊驥

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是回答了誰的現代化、什麽方面的現代化、以什麽途徑來實現現代化、走什麽樣的道路等重大問題。從文化角度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於厘清中國式現代化和文化傳續、文化發展之間的邏輯關系。

 

  •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本質

 

文化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和力量源泉。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是對中國的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中國人民的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基礎上的現代化。離不開文化的豐富多彩、也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首先,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是基於強大的文化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文化事業不斷發展、文化產業不斷繁榮,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提高了社會文明程度,賦能了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了文化軟實力。其次,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自信離不開中華優秀文化的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得益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穩定的精神DNA。無論全球發展波雲詭譎,無論外來文化如何沖擊,外部世界如何動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民族熟諳「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讓中國人民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有底氣、有骨氣。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依托於文化的創新和創造。從對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到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揚棄、轉化創新,文化的創新創造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從創新性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釋核心價值,到創造性應用現代化科技傳播中華文明,文化的創新創造把穩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向盤。所以,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本質,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是一場歷史與未來的對話,更是一場守正與創新,固本與培元的對話。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洞見。

 

  •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方面都發軔於文化,益於文化的創新與傳承,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意蘊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引領人類文明進程,推動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二是實施文化強國戰略,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三是促進文化發展繁榮,引領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四是創新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五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文化進步、文明創造過程中契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選擇;文化價值的選擇和文明形態的創造,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和靈魂。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文化價值的浸潤性、滲透性,文化意蘊的持久性、遼闊性,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也更加堅定地表明,每個國家都可以借助文化的力量實現跨越式發展,找到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李國新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國家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其中有兩條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密切相關。一是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二是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其中特別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必須「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還特別指出了一項重要的任務,即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註意以下五項重點任務。

 

第一,深化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要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向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這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提質擴面,也是高質量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還是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個內在要求。

 

第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品質發展。我們的重點要轉移到解決公共文化服務好不好、精不精這樣的問題上來。通過大力推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完善設施體系,通過大力發展品牌化的、分眾文化的、沈浸式的、體驗式的公共文化服務,來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需求、新期待。

 

第三,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發展。我們國家的公共文化數字化能力和水平,目前整體上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了公共文化數字化要躍上新臺階的新要求。未來需要進一步推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普惠性應用,需要創造出更多的公共文化數字服務的新樣態、新形式、新場景,這也是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時代要求。

 

第四,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這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標誌。我們需要引導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更廣泛地參與到中國文化服務中來,這是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第五,推進公共文化的融合發展。融合發展是共享發展新理念的一個具體體現。公共文化服務的融合發展天地廣闊,例如公共文化服務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融合,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融合,與旅遊公共服務的融合,以及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之間的功能融合等等,都為公共文化服務擴大覆蓋面,提高綜合服務效能開辟了廣闊空間。

 

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我們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自強是自信的基礎,自強是自信的底氣。所以,建成具有文化強國底氣、品質氣派、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奮鬥目標。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言之有範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版权所有: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号新保利大厦25A    电    话:(010)64082666     邮    箱:blwh@polyculture.com.cn

传    真:(010)64082662     邮    编:100010    京ICP备0501412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5869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  SEO标签

版权所有: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号新保利大厦11层    电    话:(010)64082666     邮    箱:blwh@polyculture.com.cn

传    真:(010)64082662     邮    编:100010    京ICP备0501412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5869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  SEO标签

友情链接:  

这是描述信息

关注公众号

版權所有: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1號新保利大厦11層   電話:(010)64082666     郵箱:blwh@polyculture.com.cn

傳真:(010)64082662郵編:100010    京ICP备0501412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5869    Powered by www.300.cn  SEO   查看營業執照

友情链接:  

線上客服
客服熱線
010-64082666 010-64082666
服務時間:
8:00 - 24:00